第335章 诗圣杜甫_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笔趣阁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335章 诗圣杜甫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35章 诗圣杜甫

  杜甫的一生,经历了大唐由盛转衰的一个过程。

  历史上从没有一个人像杜甫这样,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却心忧天下情系百姓。

  历史上也从没有一个诗人像杜甫这样,一辈子受人冷落死后却光焰万丈。

  他是唐诗史上的一座丰碑,被后人称为诗圣,与李白一同站在中国诗歌史上的最高层。

  他把生命给了自己深爱的国家,他用一支笔为天下苍生呐喊。

  尽管他不是那个平定战乱的人,但是却为那個乱世增添了无上的光彩。

  人们都说,杜甫的生命底色是悲苦的。

  虽然他受尽了生活的苦难,却仍旧忠君爱民,心忧天下,有着赤子之心。

  一代诗圣,一生颠沛流离,让无数后来之人为杜甫的穷困人生而感伤不已。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杜甫出生在河南的一个书香家庭,他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的著名诗人。”

  “杜审言是文章四友之一,后来因为张易之事件被卷入其中,受到了牵连。”

  “他的诗词多为朴素自然的诗风,为不受格律影响的近代诗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杜甫也深受祖父的影响,从小饱读诗书,继承家风。”

  “杜甫也是名将杜预之后,杜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军事家。”

  “曾经是司马昭的幕僚,军事才能突出,足智多谋。”

  “无论是文韬武略都非常出众,杜牧和杜甫都是京兆尹杜预之后。”

  “杜甫家庭环境非常优越,家风也很好,多和名门望族打交道。”

  “母亲崔氏在当时也是名门望族之女,不过杜甫年幼丧母,大多是受父亲和祖父的教诲。”

  “杜甫小时候非常聪明,也很好学,七岁就能写诗。”

  “杜甫从小就接受很多文人墨客的熏陶,这对他以后的诗歌发展很有帮助。”

  “五六岁的时候,当时听闻公孙大娘的剑舞天下一绝,无人能及。”

  “于是杜甫拉着家中仆从,出去看剑舞。”

  “杜甫在55岁的时候,历经贬谪,经历多次官场不得志,突然想起年少的时候看公孙大娘剑舞。”

  “那个时候还是大唐开元年间,处处都是繁华景象。”

  “他写了这么一首诗,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杜甫想起那时候的景象,和现在比起来,今非昔比。”

  “他不禁忧愁,当时的盛况已经不在,徒留忧伤的旅行者。”

  “他也曾在歧王府邸看歌舞表演,其中有个著名的歌唱家,叫李龟年。”

  “后来杜甫也在《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中追忆和李龟年的回忆,这首诗的首联和颔联都表达了追忆之情。”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是这首诗的颈联和颔联,表达的是对国事凋零衰败,百姓颠沛流离的感慨。”

  “李龟年和杜甫曾经是挚友,李龟年的经历也类似于自己。”

  “李龟年不被赏识而流落天涯,而自己也是不受重用,四海为家。”

  “当时的繁华景象和如今比起来,不禁感叹世事无常。”

  “当时他的诗已经闻名天下,众多诗人都渴望与他交往。”

  苏轼:杜甫一生的悲剧,在少年时就看得出来。

  杜甫的一生,是被很多文人墨客视为伟大的一生,也可被称为一个腐儒的悲惨一世。

  杜甫生在一个旧的官僚家庭,父母都是名门望族。

  可惜,会投胎的杜甫却没能敌得过命运的捉弄。

  在杜甫两岁那年,母亲崔氏就因病辞世了。

  父亲迅速新娶,并有了孩子。

  有了后娘,也就有了后爹。

  后娘进门后,杜甫的日子就变得苦起来了。

  小小的杜甫很敏感,开始觉得自己在这个家里是多余的。

  心思细腻的姑姑见了心疼极了,甚至不确定如果继续让杜甫和后娘一起生活,能否顺利长大。

  思来想去后,姑姑将丧母的杜甫接到洛阳家里抚养。

  姑姑怜惜杜甫幼年丧母,又体弱多病,总对他格外照顾,对杜甫比对亲生儿子还好。

  杜甫曾在给姑姑的墓志铭里,讲述过姑姑对自己的好。

  杜甫在姑姑家时曾与姑姑的儿子同得了一种病,按照道人的说法,把孩子放在厅堂旁边的东南角位置,对孩子的病有好处。

  姑姑为了保全杜甫,竟将杜甫和儿子换了位置。

  结果,杜甫活下来了,表弟却病死了。

  杜甫一生最感念的人便是姑姑,不仅在姑姑死后亲自撰写墓志铭,还坚持为姑姑守孝三年。

  姑姑的疼爱,对杜甫而言是好事,却也是一辈子的歉疚。

  长大后,杜甫一直觉得自己的命是姑姑拿儿子的命所换。

  因此,每念及姑姑,杜甫心里都满是内疚。

  姑姑在一定程度上补全了杜甫那缺失的母爱,可住在姑姑家,毕竟是寄人篱下,期间的苦楚绝非一般人可以想象。

  在这样的环境下,杜甫的性格越发敏感。

  敏感是文人的特性,却也极容易导致抑郁。

  特殊的家庭环境,让杜甫有了既自卑又狂妄的一面。

  也正是年少时的经历,对杜甫以后的人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杜甫早年也去过很多地方,十几岁的时候就四处漫游,从小就有着为国效力的雄心壮志。”

  “在他游历数载后,参与科举考试,没有中举。”

  “后来杜甫依旧没有放弃观览大唐山河的心,四处游离,用心去观察,描绘出了一幅幅美好的蓝图。”

  “那一年,他写下名垂青史的一首诗《望岳》。”

  “那时的他站在山顶,看着山脚的美景,雄心壮志不禁涌上心头。”

  “那时候的杜甫还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人,他把自己的抱负和雄心都寄托在这首诗中。”

  “可以看出,早年的杜甫,并不是只顾游历天下的无业游民。”

  “而是渴望站在山的顶峰,站到最高的地方,看着更宏伟的景观。”

  “事实证明,杜甫有志向,也有这个能力。”

  “只是他的一生太悲苦,也正是这个悲苦,造就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杜甫为了他早年的心愿,再一次参加了翰林院举办的科举考试。”

  “可是时运不济,当时杜甫去长安考试的时候。”

  “宰相李林甫的权势炙手可热,如日中天。”

  “李林甫出身非常显赫,仕途很顺,基本是一直晋升。”

  “他是为张九龄代相,后来被加封了晋国公。”

  “李林甫的权势非常大,当了19年宰相。”

  “但是李林甫上任以来一直培植自己的势力,排除异己。”

  “在后期,李林甫大权独握,排挤贤臣和人才,反而重用安禄山等奸臣。”

  “李林甫权势滔天,使得唐玄宗后期人才凋零。”

  “当时杜甫参加考试的时候,李林甫嫉妒贤才,将来参加科举考试的所有学子全部落榜,当然杜甫也包括在其中。”

  “杜甫这下子一下就沮丧了,自己辛辛苦苦,过着十年寒窗无人问的生活,却无法金榜题名。”

  “这段时期,杜甫非常失落,他在长安待了十年。”

  “这十年他一直都四处奔走,投奔权贵,可是没有人搭理他。”

  “他自己的生活也是非常不稳定,温饱都成问题。”

  “这段时间,他非常郁郁寡欢,被困在长安。”

  “发现无论是讨好权贵,还是科举都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他非常的忧郁。”

  “杜甫依旧没有放弃,在天宝九年,他献赋给唐玄宗看。”

  “唐玄宗看了之后,觉得杜甫是个可造之才,想对他委以重任。”

  “可是官场非常的勾心斗角,李林甫怎么咽得下这口气,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于是李林甫就设计了一场戏,杜甫仍然没有得到重用。”

  “天宝十四载,杜甫被李林甫授予河西尉这种小官。”

  “但是杜甫觉得授予他这个官职是对他的侮辱,于是不愿意为了那五斗米折腰。”

  “朝廷又将杜甫改任为参军,也是一个官职不大的小官职。”

  “杜甫也在自己的诗里提到过自己曾经担任过参军的事实,其实这些官职也只是有名无实,虚职而已。”

  “杜甫当时已经44岁了,来到长安10多年,他慢慢学会了接受现实。”

  “当初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只会让自己一家老小陷于贫寒和温饱都成问题的困难中。”

  “因为杜甫的官职基本是虚职,而朝廷也大多拜高踩地。”

  “杜甫每个月很够领到的俸禄也是少得可伶,连一家人的温饱都成了严重问题。”

  “那一年,杜甫的小儿子饿死在家中。”

  “杜甫为此写了一首著名的《石壕吏》,让人非常心碎。”

  王安石:杜甫在长安时期和李白的相遇,堪称中华文学史上伟大的相遇。

  杜甫和李白实际的交往其实很有限,但却很有意义。

  杜甫和李白真实相处的时间,集中在天宝年间。

  杜甫陪李白渡过黄河去了趟王屋山,拜访得道高人。

  秋天又一起到宋州寻访大诗人高适,登台饮酒。

  第二年秋天,两人又在兖州重逢。

  兖州之会后,两人虽然再无相见,但杜甫经常有诗来表达想念。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被卷入永王的军事行动中,因此下狱。

  杜甫牵挂不已,连着好几晚梦到李白,并为此作诗留念。

  从某种程度上说,李白是杜甫精神世界的一个参照,甚至就是杜甫另一个自我的投射。

  杜甫在诗里说的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似乎更像是在说自己。

  对于杜甫来说,李白出现在他最迷茫的时候。

  让杜甫求取功名利禄的世俗压力下,看到了一种洒脱的人生。

  自古以来,在同一领域的巅峰人物,有很多终生难以相遇。

  只有李白和杜甫,同处一个时代,并且他们彼此相遇了。

  杜甫和李白的相遇,是文学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这是太阳与星星的相遇,或许只有老子和孔子的相遇能与之媲美。

  李白具有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这一点正好与杜甫的人生理想相契合,所以他们一见如故。

  李白爱憎分明、行侠重义的高尚品格,更是深深感召着杜甫。

  而最终使他们灵犀相通,不能相忘于江湖的,是他们对诗歌的探讨。

  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或许都需要一个偶像,需要去膜拜,需要去仰望。

  杜甫是幸运的,他遇到了这个偶像李白。

  并且他的偶像完全接纳了他,在真心地喜欢着他。

  因为对偶像的倾慕,所以思念。

  因为思念,所以写诗。

  终其一生,杜甫为李白一共写了十五首诗。

  不知李白初见杜甫的时候,有没有料到,这个和自己如此投缘的年轻人,有一天会和自己在诗坛齐名。

  毋庸置疑的是,杜甫和李白遇见以后。

  李白对杜甫的肯定和欣赏,给了杜甫将诗歌继续写下去的巨大的信心和力量。

  “杜甫晚年,安史之乱爆发,人心惶惶,此时的唐玄宗选择逃跑。”

  “在这一年,太子李亨即位,为唐肃宗,此时的杜甫也在避难。”

  “杜甫听说了唐肃宗即位,国难当头,杜甫想要为国家尽一份自己的力。”

  “可是在途中,杜甫被叛军所俘,押到长安。”

  “叛军并没有把杜甫放在眼里,可是杜甫一直都在忧国忧民。”

  “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两篇用血泪造就的文章,字字珠玑。”

  “文章表达了自己报国的忠贞和忧国忧民,可是他依旧怀才不遇。”

  “到了国难关头,杜甫依旧没有放弃为国效力。”

  “这时候,他偷偷逃出来,想投奔唐肃宗。”

  “杜甫依然不受重用,被授予左拾遗这个官职。”

  “这是他为国效力,实现自己志向的开端,可是没想到不久后还是被贬了。”

  “杜甫被贬后心情十分忧郁,此时的杜甫年事已高,看尽了世态炎凉。”

  “因为杜甫为人说情,唐肃宗下令终生不再任用杜甫。”

  “在安史之乱的有一次战乱中,杜甫目睹战乱对百姓身心的摧残。”

  “他在忧心之下写下了被后世歌颂的三吏、三别,反映了当时百姓生活的疾苦,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

  “那时候正值战乱,朝廷赋税重,青壮年都要被抓去服劳役,剩下妻儿老小孤苦伶仃。”

  “杜甫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他不再对朝廷抱有任何幻想。”

  “也不再奢望能通过做官,达到治世救民于水火之中了。”

  “他厌恶了仕途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他的心境再也不像当中站在山顶时的热血沸腾了,只剩下无奈和慨叹。”

  “于是他辞去了官职,在友人的帮助和接济下,来到了成都建立了一座草堂,史称杜甫草堂。”

  “后来,好友不停地给杜甫推荐官职。”

  “杜甫在此期间也担任过很多官职,但是都比较小。”

  “杜甫几次辞职,生活极其艰苦。”

  “那一年,杜甫想要回乡,乘舟远行,正逢大乱。”

  “杜甫想投靠亲戚,但是又逢大水,饿得几天没有吃东西。”

  “后来得贵人相救,洪水依然没有退去。”

  “后来,杜甫在回乡的途中去世,时年59岁。”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品德高尚,可是怀才不遇。”

  “都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杜甫的经历也非常的坎坷艰辛,也是他的辛酸往事造就了悲壮忧郁的诗风。”

  “晚年的诗中突显了自己的悲惨遭遇,所以诗风大多沉郁顿挫。”

  “杜甫的诗也被称为诗史,它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过程。”

  朱棣:杜甫的死因有很大的争议,但真实的死因应该是病死的。

  杜甫的死因说法不一,有饮酒过多而死,有吃东西撑死,有失足落水溺死,有食物中毒而死。

  但杜甫的真实死因,早就在自己的诗文《登高》中明示过。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里的百年多病是杜甫形容自己多病,而在其他诗词中也多次提到自己有病。

  杜甫之所以病逝,或许与自己一生的悲惨经历有关。

  唐代重科举,读书人经常为了仕途夜读。

  杜甫也经常看书到深夜,长期夜读除了会影响视力,还会影响身体健康。

  唐人爱饮酒,杜甫的好友李白就是个酒坛子。

  唐朝的诗人喝酒,几乎不吃饭,仅以行酒令等游戏助兴。

  这样长期空腹喝酒,对身体的损失极大。

  杜甫具体有多爱酒,从他的诗中就可窥见一斑。

  杜甫青年中年时期,曾因经济苦难长期性饿肚子,长此以往难免会留下病根。

  杜甫得知自己已经落下病根后,也一直未做医治,反而还坚持饮酒作乐。

  如此一来,他的病情便也一步步恶化,到最后一发不可收拾。

  值得一提的是,杜甫去世时。

  唐朝终于不再动荡,他所牵挂的黎民百姓也终于再次过上了安稳日子。

  想来,杜甫临死时,应当已经瞑目。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qgge.cc。笔趣阁手机版:https://m.bqgge.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